文珠学术 | 中文系(珠海)第七届博士生学术会议论坛顺利举办

Body
为促进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的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共促学术成长,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于2023年11月2-3日举办“第七届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论坛设现当代文学分论坛(含华文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古代文学、文字学与语言学四个分论坛,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35名博士生参与此次论坛,畅谈学术。
博士生总论坛
论坛伊始,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博士生表示欢迎并作开幕式致辞。他向与会的博士生介绍了中文系(珠海)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与学生培养、科研平台及成果等情况,并期待参与论坛的优秀博士生可以秉持开放交流的心态,相互交流、提升学术水平,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顶尖。
拍照合影留念后,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许云和教授发表题为《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的主题讲座,指出当前学术界所做的五类事情:一是学术史料的当代建设,二是学术史研究,三是文献资料的人工和数字化整理,四是文献校勘、注疏,五是文学批评。对于青年学术人才来说,应该把更多的功夫放在最后两项,为注疏解释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学养,为撰写文学批评而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怀与语言能力。
不仅如此,许云和教授还指出,学术研究还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价值,经典研究永远是学术研究的前沿。他建议青年博士要以经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在研究过程中与学术史进行互动与回应。
为了走向学术前沿,许云和教授为研究者提出四点建议,首先是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建设学术基础;其次,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跨学科趋向,研究者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知识和方法上的更新与调整;再次,研究者应该具备世界意识与学术眼界,在进行中国研究时参考借鉴海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最后,学术研究具有竞争性与挑战性,因此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学子需要养成学术挑战思维,在面对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时勇于攻坚克难。
讲座尾声,在场博士就博士生培养和论文写作等问题向许云和教授提问请教。
博士生分论坛
11月2日下午至3日上午,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和A698会议室开展各分论坛报告。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分论坛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代云芳助理教授主持,杨蓥莹副教授、代云芳助理教授、赵颖秋副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中国海洋大学张悦博士以“空间”为视角,并基于福克纳《圣殿》中的文化空间,分析了小说人物的身体、阶级与性别的“交叠化”状态。赵颖秋副研究员从理论与文本的结合等方面提供了自己的建议。
首都师范大学李波博士从媒介环境学出发,论述了克里斯托弗·马洛戏剧中的素体诗、印刷物和透视法对戏剧和文艺复兴时期历史文化的意义。杨蓥莹副教授补充了自己对媒介考古学等研究范式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孙利利则阐述了比较神话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并指出了中国比较神话学的呈现形态以及学科发展前景。代云芳助理教授称赞了孙博士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养,并就论文涉及的三个概念和学科的分属问题提出建议。
现当代文学与华文文学分论坛
现当代文学与华文文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吉云飞助理教授主持,朱崇科教授、李雪莲副教授、吉云飞助理教授担任评议人。
华南师范大学骆江瑜博士探讨了黄锦树对于“乡愁乌托邦”的反思,并结合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表现内容分析黄锦树的在地书写;南京大学马海洋博士从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出发,认为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分歧的背后,存在着乡土派、官方文人、民族主义者的三方思想交汇。朱崇科教授从文献参考、文章侧重点等角度对该组论文进行点评。
清华大学赵鹏博士以史料爬梳为基础,探究了丁玲与“西战团”流动过程背后的文艺民族形式问题及知识分子改造的目标与困境;四川大学刘牧宇博士以沙汀在建国之初的《归来》《母亲》及日记《在石板滩》等作品为例,探讨了沙汀的乡土叙事转向,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地方经验与思想主潮的互动样态。李雪莲副教授补充了自己在论文表达、论述细节等方面的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蔡岩峣博士重思了“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的起源,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理论向度困境,并就这一概念的本体论重建及理论话语活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吉云飞助理教授就“新世纪文学”的概念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修改建议。
现当代文学分论坛
现当代文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郭超副教授主持,陈洁副教授,郭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北京大学王都博士讨论了十七年科幻小说近未来的特点、根源以及构成十七年科幻小说的特征;华中师范大学王璐博士从《新青年》译诗与新诗诗体入手讨论诗歌的形式;中山大学刘平博士围绕“书斋知识分子”的概念,从鲁迅的翻译切入,最后落实到鲁迅阶级观。陈洁副教授肯定了该组同学的学术研究能力,并提出了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上海交通大学何梦洁博士用了“地方想象”“现实寓言”“文化认同”三大关键词去研究年轻的少数民族作家索南才让;中山大学李茜烨博士用详实的资料解读了绍兴会馆与周树人的空间体验;南开大学周晓坤博士将现当代儿童散文呼应了中国文章传统,探究其意义与境界。郭超副教授对该组同学的框架和建构给予了肯定的看法。
文艺学分论坛
文艺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魏朝勇教授主持,魏朝勇教授、谭菲助理教授、高静博士后评议。
山东大学林敏博士对“后批判”与批判、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魏朝勇教授建议将“批判”一词改为“批评”更为合适,并认为要将视野放大在整个西方文学界。
四川大学李佳博士从“反情节”入手就此展开,对叙述和反叙述进行了阐述。谭菲助理教授和高静博士后肯定了李佳博士的问题意识,并指出可对情节与反情节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论述。
古代文学分论坛
古代文学分论坛第一场由中文系(珠海)周建渝讲座教授主持,陈佳妮助理教授、刘杰助理教授、叶跃武副研究员、孙茂霞博士后评议。
中山大学潘昊明博士以苏洵《六经论》为中心,从义理、体式、文类三方面探究了《六经论》的历史影响与独特价值。刘杰助理教授在选题和论证力度等方面向潘博士提供了建议。
南开大学徐竹雅筠博士梳理了黄粱梦故事的起源、经典化过程,并认为其中折射出士人心态、科举制度演变、道教的发展与古代王朝的兴衰等社会现实。孙茂霞博士后称赞该论文思路清晰,行文规范,并补充了可论证的材料。
北京大学张丰楚博士分享了自己关于唐人小说“好奇”的看法,提出了“好奇”在人物和故事情节两方面的具体特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唐佩璇博士以杜牧与许浑的一组和州酬唱诗以及二人作品为中心,探究了杜许二人在书写江南时呈现出的不同生命感悟与心境认知。叶跃武副研究员肯定了该组论文清晰的逻辑,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逻辑严谨度和论证深度等问题。
兰州大学徐佳慧博士根据不同版本的《明史·归有光传》,论述了归有光在其中的身份转变,以及明清时期儒学与文学微妙而紧密的关联;复旦大学白婧斐博士梳理了林则徐家传《饲鹤图》中的三次题诗高峰与林则徐官场际遇的联系,并认为题图诗卷中蕴含着变革时期的文人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意义。陈佳妮助理教授肯定了两位博士的研究成果,并补充了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术语使用等细节。
古代文学分论坛第二场由中文系(珠海)许云和教授主持,樊波成副教授、王治田助理教授、孙广博士后评议。
南京大学陈燕仪博士讨论了唐代官亭记利用石刻载体进行创作与传播的情况,并指出其中所呈现的唐代山水园林的文学创作与接受机制;华中科技大学何孟博士分析了汉晋时期人物别传相较于正史人物列传的书写特点,并指出别传的书写模式既是对列传范式的延续,也是时代思潮影响的产物。王治田助理教授肯定了该组论文的研究价值,并推荐了可供选择的参考书目。
南京大学马卓骥博士反思了“赋”的本字本义,并据此探讨了从赋法到赋体的演进过程,指出了赋源问题中的价值选择与建构情况。孙广博士后对该论文提出了中肯的评价,并就论文细节方面提出了个人见解。
浙江大学夏乾诚博士研究了六朝时期哀祭类文体外在形态的“赋化”现象,指出诔文与祭文在文体发展和赋化之间的错位,并认为赋化使哀祭类文体的外在形态由诗体过渡到了散文体;华东师范大学吴斌斌博士指出了有关《诗经》性质话题下,抒情文学叙事与柯马丁“仪式”说的不足,并以安乐哲的“文化域境”为切入点,探究了《诗经》“资政垂教”的文化机制与传统。樊波成副教授称赞了该组论文的选题与思路,并给出了语言措辞等方面的建议。
文字学分论坛
文字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樊波成副教授主持,徐俊刚副研究员、樊波成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北京师范大学刘华阳博士从汉字性质、汉字起源和发展、汉字结构三个方面分析马礼逊对汉字的认识与研究。樊波成副教授认为其研究发挥了本校的研究优势,体现了扎实的文字学基础。
厦门大学项麒达博士从卜辞释文入手,讨论了释文中需多注意或需要提高的地方。徐俊刚副研究员从论文排版、材料运用等角度对此进行了细致点评,指出材料的运用应以谨慎为第一原则。
湖南师范大学周旺博士以《王三》为蓝本,在对其释义内容进行全面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五例做考证,分析释义失误的产生原因、现象。樊波成副教授对此表示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了论文中论证不足之处。
语言学分论坛
语言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朱林副研究员主持,杨蓓教授、许树妙助理教授、朱林副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北京语言大学吴亿男博士以西汉乐府郊庙歌辞韵律语体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语言学理念对其进行解释与阐发。杨蓓教授基于跨学科的视角对其研究表示了肯定。
复旦大学赵倬成博士比较了北部吴语和南部吴语从邪澄崇船禅母的读音,并将其分为三类。许树妙助理教授对其对于澄母的分析表示赞同,并希望以后基于此的研究可以精确至具体的年代。
北京师范大学肖哲博士基于语言效率理论,通过在单元水平上计算实际语料的统计特征,并在系统水平上与计算模拟系统比较,探索现代汉语同音字族规模的演化倾向。杨蓓教授提出建议,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相关佐证,增强论文信服力。
澳门大学高翔博士论证了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之间的互相转化,指出该种语言演变分为主观动因和客观动因。朱林副研究员首先肯定了其文笔优美、论证深入的优点,接着又在论文结构方面对其提出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叶蕴博士以“抽烟”和“吸烟”为例论证了同意并存趋向解体过程中同义词差异发展的层级性问题。朱林副研究员认为,这篇论文论证详实,文献选取具有代表性。
经过近两天的交流,第六届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本届论坛研究主题多样、议程紧凑、交流融洽、成果丰硕。2015年至今,中文系(珠海)已成功举办7届“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学子提供了立足时代、放眼世界的学术交流平台。感谢与会老师和博士生的支持,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博士生论坛再次相会。